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信息公开  学术动态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易俗研究员与浙江理工大学张云波教授应邀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

[发布单位:    来源: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21-04-28]


2021年4月24-25日,应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国家基金委理论物理学术交流平台邀请,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易俗研究员与浙江理工大学张云波教授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

4月25日下午,易俗研究员与张云波教授在9号楼A区701会议室为我院师生分别作了题为“Some recent progresses in spin-orbit coupled quantum gases”和“Phases of quantum droplets in Bose-Einstein condensates”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张登红教授主持,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共50余人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张云波教授介绍了自旋轨道耦合量子气体的基础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超冷原子的研究经过了20年的快速发展,特别近年来随着人造规范场、人工自旋轨道耦合的实验实现,取得了巨大进展。自旋轨道耦合量子气体中存在许多传统冷原子系统所没有的新奇现象,已成为量子模拟的理想实验平台,对量子信息、凝聚态物理乃至高能物理等多个研究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张教授还介绍了他们课题组近年来在自旋轨道耦合量子气体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拓扑自旋缠绕、奇特的低能集体激发、各向异性的自旋涨落和新奇量子相等,这些工作对超冷原子系统中量子模拟新奇凝聚态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易俗研究员介绍了近年来在超冷原子系统中实现的量子液滴相。量子液滴相已经在玻色混合和偶极量子气体系统的实验中实现,这是冷原子物理近年来的一大进展。该领域当前研究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量子液滴的平均场稳定化机制,二是量子液滴相的多体量子态。易俗研究员介绍了当前量子液滴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扩展的Gross-Pitaevskii方程及其遇到的困难,还介绍了近年来对三种不同量子液滴系统的研究结果。他们课题组采用高斯态理论自洽地处理了液滴系统的量子涨落,发现存在两种新的宏观量子压缩态,并系统研究揭示了量子液滴的稳定化机制,以此解释了相关的实验现象。最后,展望了量子液滴领域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在报告会中,学院相关专业的老师同学和易俗研究员、张云波教授就自旋轨道耦合量子气体的最新进展以及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中的量子液滴相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两位老师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逐一解答,在场师生受益良多。交流期间,易俗研究员、张云波教授与学院师生进行了座谈,就理论物理学术交流平台建设、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流。该活动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项“西北师范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学术交流平台和人才团队建设”项目系列活动之一。

易俗研究员简介:

易俗,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3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得美国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博士学位。2002年10月至2006年1月期间先后在美国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Rice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10月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1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主要从事与超冷原子物理相关的理论研究,在相关领域发表SCI论文60余篇,包括12篇PRL,引用2000余次。

张云波教授简介:

张云波,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山西大学工作,曾作为洪堡学者(Humboldt Fellow)在德国凯萨斯劳特大学,芬兰图尔库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11年被聘为首批二级教授,2019年至今在浙江理工大学工作。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等人才计划。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迄今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SCI论文80多篇(其中Phys. Rev.系列50余篇)。主要从事超冷量子气体和低维量子磁性的理论研究,在分子磁体宏观量子效应,旋量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拓扑性质,和一维冷原子气体可积与关联临界性质等方面取得有国际影响的重要结果,4次获得教育部和山西省科学技术奖。

::::::::版权所有 2010-2012 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安宁东路967号 邮编:730070 电话:0931-7971503 Email: wdxybgs@nwnu.edu.cn

甘公网安备62010502001275号 陇ICP备17000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