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信息公开  学术动态

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学科普报告甘肃行”之郭光灿院士

[发布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来源: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17-12-20]


2017年12月19日上午10:20,在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女物理工作者委员会、甘肃省物理学会、西北师范大学科技处、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甘肃省原子分子物理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国家基金委西北师范大学理论物理学术交流平台的共同主办下,“物理学科普报告甘肃行”第六站报告再次在我校毅然报告厅如期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向全校物理学科师生作了题为“量子奇异性及量子信息技术”的报告,参加本次报告的还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物理学报》编辑部主任古丽亚老师、《中国物理B》杂志责任编辑翟振博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甘肃省物理学会科普主管高静一老师和西北师范大学科技处杨杰副处长。报告会由物电学院张登红院长主持。

  

报告前,西北师范大学张生勇副校长与郭光灿院士进行了简短座谈。张校长对郭院士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希望郭院士以后能常来西北师大指导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当宏观世界的尺度小到原子尺寸的量级,称为微观世界,在此世界中粒子不再遵从经典物理学规律(牛顿力学,麦克斯韦方程等),而必须遵从量子力学的规律。由量子力学支配的世界称为量子世界。量子世界有着与我们熟知的宏观世界完全不同的奇奇怪怪的新特性。郭光灿院士在报告中通俗地讲解了这些量子奇异性及基于量子特性人们开发出新的量子信息技术,并着重介绍了其中标志性的技术:量子计算机和量子密码。“新的量子信息技术的特性远远优于宏观世界的技术,将有力地推进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郭院士在报告中说道。

【报告人简介】

郭光灿,物理学家,中国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开创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现任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密码学会量子密码专业委员会主任。上世纪九十年代,郭光灿同他的研究生提出“量子避错编码原理”、“概率量子克隆原理”,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提出“利用光腔制备两原子纠缠的方案”,被法国科学家沙吉•哈罗彻实验证实,后者2012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1年郭光灿作为首席科学家申请到中国量子信息领域第一个科技部“973”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奠定了我国量子信息其后蓬勃发展的基础。他组建的这支研究队伍先后培养出五位中科院院士和十多位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郭光灿创建了中国量子信息领域第一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并带领团队研制成功国内首个光纤量子密钥系统;实验上首次同时观察到光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挑战玻尔互补原理设定的界限;研制成功八光子量子纠缠态,首次演示六光子纠缠的非局域性;研制成功国际上迄今性能最好的固态量子存储器;首次在宏观尺度无漏洞地验证可用于判别宏观和微观界限的LG不等式;研究成功可同时实现快速操控和长相干时间的新型量子比特编码等。

2001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3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6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7年获安徽省重大科技进步奖, 2013年当选“CCTV科技创新人物”并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4年获安徽省科技奖一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郭光灿先后培养了近百名博士,其中5人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6位被国家基金委评为杰青,7位被评为优青,3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

::::::::版权所有 2010-2012 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安宁东路967号 邮编:730070 电话:0931-7971503 Email: wdxybgs@nwnu.edu.cn

甘公网安备62010502001275号 陇ICP备17000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