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下午,学院在教学9号楼A409多功能报告厅召开了本学期首场教师系列学术报告会。报告会上,我院石玉仁教授、李燕副教授以及豆福全博士分别做了题为《光晶格中Spin-2 BEC的动力学不稳定性研究》、《新型光电极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与《超冷原子系统中非线性隧穿及其原子-分子转化的量子操控》的学术报告,并与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报告会由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薛具奎教授主持。我院部分老师、研究生及本科生共2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石玉仁教授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于2007年获兰州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12年2月至2013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进行访问,主要从事非线性波动、计算物理及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此次报告会上,他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基本概念出发,从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两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光晶格中Spin-2 BEC的动力学不稳定性问题。
李燕副教授针对当前新能源开发与利用领域中的太阳能光电转换问题,结合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研究现状,分别介绍并讨论了基于金属-半导体的纳米复合光阳极和基于石墨烯的半导体-石墨烯对电极等新型电极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高效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李燕副教授为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先进光伏材料与器件的科学研究工作,目前在有机-无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及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科研成果主要发表在《Energy Environ. Sci.》(一区)、《J. Mater. Chem. A》(一区)、《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一区)和《J. Appl. Phys. D》(三区)等核心杂志。
豆福全博士从超冷原子系统的基本性质以及量子操控的基本概念谈起,结合超冷原子系统量子操控研究中的一些主要应用,主要介绍了非线性隧穿动力学及其通过磁场和光场相结合来实现高效超冷原子-多聚物分子的转化。豆福全博士于2013年6月从北京理工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博士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冷原子系统的量子操控,博士期间在Phys. Rev. A等SCI期刊发表论文8篇,其博士论文在匿名和非匿名评阅中均为优秀,并获北京理工大学优秀毕业生。
近年来,我院多名青年教师分赴国内外一些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攻读学位、进修访问,取得了很好的科研成果。同时,我院青年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也逐年增加,其中2013年青年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